上周 Taiwan Youth Career Innovation Association 的同學來 Yourator 數位人才媒合平台 參訪,我介紹完了公司的業務項目後,同學在 Q&A 時,問了兩個我很喜歡的問題。
關於職涯轉換的選擇
40 分鐘的演講,大概只花了 15 秒講職涯經歷,居然是問這一題
「想請問 Disney,當初為什麼從 ACCUPASS 轉職到 Yourator?」
但沒關係,我一向是球來就打,有問必答。
這一題,如果很淺層的回答,可能我的切入點會分析這兩間公司的 pros & cons,然後說明,因為某間公司的 pros 多一些些,所以最後我選擇了加入這間公司。
但那個瞬間,我想回答的深入一些,所以我很自然地就說出了,自己近年開始慢慢出現的職涯焦慮。
大概從 35 歲開始,擔任公司的主管,開始要負責招募人,很多時候,我們刊出的職位,徵求的是 1-3 年經驗,但來投遞的卻很多是 11-13 年經驗的工作者。
先不討論這人為什麼來投遞,先討論看到這樣的履歷時,我心中閃過的幾個念頭:
年資長通常代表這個人的經歷豐富,能力更好,也代表著一個人的社會階段不同了,他背後可能不再是一個人,而是一家人,那麼在待遇上,應該會有更多要求。而在社會打滾了多年,如果他非專業技術職(設計、技術、工程),那麼他或許也期待著擔任主管的角色等等⋯⋯
於是我開始思考,當我自己愈來愈靠近 40 歲,如果去求職,在別的面試官眼中,會怎麼看待我呢?
在體力、精力、學習能力上,都不一定比得上 20 幾歲的年輕人,而且人生階段也不同了,有家庭照顧責任,可支配的時間也相對愈來愈少了,職位掛這麼高,肯定很貴吧等等⋯⋯
如果我想要繼續在職場上保持競爭力,應該不能只靠戰術上的努力,要思考的必須也只能是戰略上的佈局。
有沒有什麼領域是年資愈深的人愈吃香的呢?和幾個同年齡的朋友聊一聊後,粗淺的下了個判斷,應該是教育訓練、心理諮商這方面的領域吧。
教銷售的老師臉上帶著兩條皺紋,心理諮商師頂著一頭白髮,好像總覺得多了點穩著和靠譜的感覺。
心理諮商要從頭開始學有些太慢了,但做教育這件事好像離我 稍微近一點。
把自己腦中的知識,重新梳理過,再系統化、結構化輸出,也本來就是我很喜歡的過程。
所以我加入學院,學習各類知識產製和課程營運的方式,因為學院也有做企業培訓的業務,我也更加了解企業會如何看待人才資源發展。
而在做教育的過程,我也很常思考「讀聖賢書,所謂何事?」,很愛學習的人,有少部分是因為學習本身帶給他成就和快樂,所以他學習。
大多數努力學習的人,應該都是希望透過學習去解決問題和改變現況,才那麼努力學習的,出社會後,如果不是創業,大概就是成為工作者,可以簡單歸納,學習是為了擁有更好的職涯和生活。
而加入 Yourator ,是為了一探人力資源產業的究竟,此時我發現,我能夠把學習和就業更好的連結起來,也更知道怎麼去媒合企業和人才雙方。
而我自己的互聯網產業背景,從原本的 Ed-Tech 到 MICE,又回到 Ed-Tech,再來到 HR-Tech,不同的是商業模式和營運方式,但相同的是我始終圍繞在和「人生成長」高度相關的主題上。
算是把自己好奇的領域都走過一遭,也讓過去的經歷都可以串連和延續,進而放大價值。
這一切都是我佈好的局嗎?當然不是,只是心之所向,理解自己喜歡怎麼樣的工作狀態,主動的選擇對的人和對的環境,努力成為更好的人,其他都是交由命運和市場機制來決定。
當然,跟年輕人講這些,不確定他們能否吸收或理解,但應該是另一種思考職涯的切點。
畢業生該去大公司還是小新創
這道萬年考古題,我其實有專門寫過一篇文章,那篇文章主要是跟大家分享「要去新創面試前該準備的九件事」。
但這題其實我一開始就告訴同學們,不要一刀切,因為我覺得現在公司的型態太多元了,很難用這兩個端點就做到很好的切分。
有些大公司裡有創新的靈瑰,也有很多網路新創公司鬼故事多到炸,骨子裡傳產的要死,所以單純一刀切,其實還是很難做判斷。
我自己覺得,求職者下決定前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課 – 「要先了解自己」
很多新創公司的人格特質需求如下:當責、熱情、積極、樂觀、把手弄髒、擁抱變化、學習能力強,我來嘗試著轉譯成白話文,建議大家可以先就這些問題自問自己偏向前者還是後者:
- 失敗時你會沮喪還是開心?
- 遇到困難你習慣找藉口還是找方法?
- 你對 VUCA 時代感到害怕還是興奮?
- 公司突然宣佈明天就倒閉,你會手足無措,還是冷靜沉著?
- 你下班後比較常看 Netflix 還是 Udemy?
- 你喜歡按工時還是按成果領薪水?
- 你會選薪水高還是成長速度快的工作?
- 掉在灰色地帶的工作,你會裝沒看到,還是撿起來做?
- 你習慣詳細制定整年度的計劃再行動還是邊走邊想?
- 你喜歡聽命行事,還是想方設法為結果負責?
- 別人的答案,你通常會不假思索全盤接受還是深思熟慮提出疑問?
- 聽到一個案情很複雜的新聞時,你是伸手牌坐等懶人包,還是會想主動整理後分享給大家?
如果你的答案大多偏前者,我認為可能相對適合具一定規模 (1,000 人以上),有明確的商業模式,已經有標準作業流程的大型公司。
如果你的答案大多是偏後者,我想你骨子和血液中,有著滿滿的新創基因,很適合加入人數不多,沒有標準答案,還在找商業模式的新創小型公司。
我覺得我在互聯網圈子這10年是非常非常幸運的,雖然沒有真的從順利出場或上市的獨角獸公司達成退休躺平的成就。
但在這10年的旅程中,有參與過融到大筆資金,瘋狂膨脹成長的 A 輪 B 輪盛況,也見識過擴張過快,錢燒太快,又遇到資本縮手,不得不裁員的窘境,現在也有幸在一個初升段新創,擔任一個掌舵的角色,也才知道什麼叫做在迷霧中開船。
有過成就輝煌的高光時刻,也有過失去自信、自我懷疑什麼都做不了的慘痛日子,但我還是覺得很幸運的原因是:不是每個人都能有這些經歷,很多事情從書上看到,跟真的是其中的一份子,是非常非常不同的感受。
回歸本質來看,與傳統製造業相比,網路新創公司有一個很大的優勢,就是可以很快的把產品做出來,但很現實的有沒有商業模式、營收獲利能力,則是接下來得想辦法驗證的事。
這樣的狀態下,經驗不一定有用,主管不一定正確,沒什麼事非做不可,也沒有人是無可取代的,老闆有可能消失一整年突然帶著千萬投資回來,而公司昨天還在派對,今天一早傳個訊息說公司快要倒閉也不要太意外。
這樣的描述或許有些極端和誇張,但創業本來就不是什麼正常人在做的事。
而網路新創公司,我個人認為重點就是「創」這個字,新創公司就是處於創業階段,選擇加入這樣的公司,本來就該做好心理建設和準備。
加入新創,不會像大公司一樣有美美的辦公室、豐厚的員工福利,也沒有金雞母富爸爸當靠山,更不該期待每年固定加薪,年終大多不是公司賺錢分給大家,而是創業家辛苦去銀行貸款,只為讓大家過個好年。
新創網路公司取而代之的是:企業文化相對多元、開放、共融、組織扁平、沒有距離、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。
我上述列的幾點建議大家問自己的問題,是我過去10年在網路新創公司中觀察到的一些新創人們的人格特質,符合這些特質不代表在網路新創會發展的特別好,但我認為比較不會有溝通不良或期待落差。
職涯這件事,本來就是一個蘿蔔一個坑,我尊重做出任何一種選擇的人,但最怕遇到那種一直自怨自艾,又不肯認清+接受事實的巨嬰。這時代,完全可以在科技公司坐領高薪,下班後參與大量新創活動,發展自己的品牌、事業、第二職涯。
我始終認為,會限制住一個人的不是所處的環境,而是腦中的框架和自我設限,做藍領工作也能訂閱 tech crunch,知識工作者也可以去學怎麼煮飯做菜跟修機車水電吧。
我沒法建議一個人該去大公司還是小新創,我只能建議大家多探索自己,更了解真實世界運作的方式,不要強求每次就業都是正確答案,而能抱持著來都來了的心態,積極主動看能挖掘出什麼寶藏來。
阿萬一挖下去發現不是黃金屋而是茅坑屋,也可以毅然決然的拔腿快跑。這年頭最稀缺的資源就是時間,AI 幫我們省下的時間,不要再花在猶豫不決浪費生命上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