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時在開會時,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一些發言,乍聽之下蠻有道理,但一細想就會發現事情好像不太對,對方並沒有正面回答問題,嚴重一點時,你心裡甚至會覺得,這人根本是在講廢話。

常見的可以分成兩大派系,分別是迷航系跟丟包系,前者是沒理解問題,答案對解決問題本身也沒幫助,後者則是把問題本身丟句到別人身上,都是別人的責任。

迷航系

回答1 – 這次行銷活動收到的名單品質還不錯

這常發生在業務和行銷的跨部門會議中,行銷部門想知道這次 B2B 活動,蒐集到的名單,對業務來說是不是精準的名單。

如果說完這句還有補充其他數據,其實是 OK 的,但業務如果真的只回答一句「還不錯」,後面沒有任何具體的中數據輔佐,那這真的是一種敷衍到不行的回答。

乍聽之下,好像是給予行銷部門鼓勵和肯定。,但這跟一般人與人之間相處一樣,給別人「還不錯」這類很抽象又非常不具體的讚美,被稱讚的人通常不會開心,反倒會覺得對方正在敷衍自己似的。

比較好的報告方式:

如果你身為業務,你應該要很明確的說明,這波名單中,聯繫方式正確的有多少筆?後續聯繫了多少筆?有多少筆還有推進機會,屬於 SQL(業務驗證合格名單),有多少筆明確拒絕?

最好可以做成一張報表,清楚且具體的向行銷說明本次的成效如何,這點對 inbound leads 的尊敬和重視,我個人認為是非常非常基礎的業務素養。

正確的追問方式:

同場加映,如果你是行銷,聽了對方敷衍的回答不太爽,但又不想撕破臉,那麼你可以這樣做。

可以請教業務,是怎麼判斷名單品質的?聯繫了幾間?想知道名單整體狀況如何?是否要調整方向?所有名單預計何時會聯繫完,行銷要來安排下一波行銷活動。

如果對方真的很敢,說自己名單都還沒聯繫,那可以把會議記錄同步給雙方主管,禮貌詢問是不是業務比較忙碌,沒空聯絡客戶,暫時也不需要行銷再去蒐集更多的名單呢?

上述問法,是回到自己工作本身,因為想把自身工作做好才請教的,比較不會讓業務覺得太激進而產生警戒,也更能促進雙方都採取下一步行動。

回答2 – 下個月我會更努力

這個對話,常出現在主管問同仁「本月業績為什麼沒有達標?」

一般同仁會覺得問題出在自己不夠努力,所以會很慣性的說出,接下來會更加的努力。

但努力其實是一個無法量化也難以評估的指標,市場是一個充滿變數的環境,相同的方法,上個月可能可以達標,但到了這個月可能連一半的成效都無法達到。

這時抽象的回答自己會更努力,對主管心中擔憂的業績問題本身並沒有幫助,也無法保證下個月的業績會更好。

業務在會議前應該先做幾件事:

盤點能控制的前期指標

業績是最終結果,能努力的部分是成交前的那些事,行銷創造的 inbound leads 不可控,可控的是業務自己主動陌開的數量,開發量、推進率、成交轉換率,這幾個才是我們能努力的變數。

找出比較基準點

而在分析數據時,總要有一個可以比較的基準,可以跟自己比,或跟其他業務比,做了一段時間的老業務,過去總會有自己的經驗和手感,會知道一個月應該要打多少電話,也會有一個轉換率(打 5 間成交 1 間)。

在業績沒達標的這個月,可以回頭看看,自己跟其他人或過去的自己比,前期指標的數據上表現如何。

分析不同時間段的成效,例:MoM、YoY

有時產業會有景氣特性,所以每年的某幾個月份的表現會特別好,其他月份就特別差,或許可以輔以 MoM 、YoY 的數據來觀察。

比較好的報告方式:

就算用了上述的方法分析完原因後,也千萬不要只是報告你觀察到的現象,因為那聽起來會像是失敗的人找藉口,主管期待的是成功的人找到什麼方法。

影響業績的變數沒那麼多,不出轉換率、開發量、客單價。

如果轉換率差,或許要修正簡報結構,也可能要換一群客戶做開發,都有機會改善成效。

如果是開發量不足,要自己想辦法,找出時間來做到應該要有的數量來。

如果是客單價太低,那要想辦法引導客戶二次消費,或買貴一些的方案。

回答3 – 下週會議前會完成

每次會議完,都一定會列出待辦事項,大多數人都會想也不想的說出「下次會議前會完成」,這其實是最不負責的回應方式了。

每個任務都有大有小,長則 1-2 天,短則 1-2小時就可以完成,距離下次開會,最少還有 5 個工作天,40 個小時的時間,當有人下意識直接答下周會議前完成,代表這人不覺得這個任務是重要的,甚至沒有思考這個任務要花多少時間、 要在何時執行

比較好的報告方式:

估算的出時間,那就根據本週的時程表,找出一個時段來,說明自己會在什麼時間點,花多少工時完成這項任務,最好能說出完成這項任務的產出物是什麼,才能檢核這個任務有被完成。

如果一時半刻無法估出時間,最少也要寫下「什麼時間會跟誰回報評估結果和預計執行時間。」

丟包系

回答4 – 行銷給的 inbound leads 太少所以業績無法達標

有些公司有大量的主動進線客戶,這些公司的業務,很自然的會認為,每月的業績,有很高的運氣成分在,這個月分到的名單多、品質好,業績就好,反之則業績會很差。

所以業務會議中很容易說出「要再請行銷多幫忙,帶進更多品質好的名單。」這樣的話來。

這顯然搞錯一件事了,inbound leads 品質好、轉換率高,是大家都知道的事,但這些名單,本質上是公司長期品牌經營和行銷投入大量努力才產出的成果,本來就不是業務應得的資源,有的話很好,沒有的話,業務還是要靠自己打陌開、蒐集名單、拜訪客戶去創造出業績才對。

比較好的報告方式:

區分清楚自己能影響和不能影響的事,報告的重點,八成都要放在自己能影響的事情上,針對自己沒有做到位的點來檢討,並提出改善方案。

只有在會議的尾端,兩成的時間提及那些自己不能影響的事,可以提出自己「觀察到」行銷名單短缺的現象,想了解看看,有沒有「業務這邊可以協助的部分」。

因為畢竟這是另一個部門的指標,說著別人家小孩生太少,導致自己家的田產量差,這不是丟包,那什麼才是丟包呢?

回答5 – 有聯繫客戶了,客戶說要再考慮看看

業績不好時,主管肯定會逐個客戶問開發狀況,蠻多業務會說客戶還在考慮,但仔細想,這真的是跟廢話沒兩樣的回答。

主管逐個問客戶的狀況,就是要知道「有多少客戶會成交?有沒有需要協助?」

比較好的報告方式:

不知道主管會問多細,但最好把客戶本身的資訊、銷售契機點、你推薦客戶的方案、客戶的反應、客戶猶豫不決的點、下一步行動方案這些都給準備好。

可以先簡述,為什麼覺得這客戶有機會成交,再說明介紹會議上客戶的反應,推測是什麼讓客戶無法現在就決定購買,下一步跟客戶的互動內容和時間點。

這樣的方式,會讓這個客戶更具象,主管也可以和我們討論可以怎麼去推進這個客戶成交。

回答6 – 已經有跟 xxx 說了

這常出現在主管問某一項交辦的任務目前的進度如何。

而很多時候,我們也都會聽到這種像傳聲筒式的回答,但在聽到這個回覆時,這件事到底會不會發生?什麼時候發生?最後結果會如何?主管是完全無法做出判斷的。

比較好的報告方式:

回報任務的執行者是誰,談定預期會完成的時間點是何時,預計會出現的產出物是什麼,這些才會讓主管對該項任務感到放心和信任。

不知道你在業議會議上,有沒有聽過其他說了跟沒說一樣的回答呢?有的話,也歡迎你跟我分享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