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寫這篇剛好,因為最近剛結束跟一個朋友 45min 的電話,而電話的主軸圍繞著以下主題在討論
「我適合當 BD 嗎?」
先背景描述一下,這個朋友在特定垂直產業已累積了數年的行銷經驗。
而最近剛好友人的公司有缺人,而這間公司看中了他的垂直產業經驗,所以邀請他去進行 BD 職位的面試,他從來沒有做過 BD,所以不免覺得有些緊張和擔憂,腦中第一個就浮現迪哥(Q:人帥真好? A:並不是!)
他主要想問迪哥,他適不適合當 BD。
這個問題其實蠻不好回答的,原因是
「同樣叫 BD,但在不同的公司裡,負責工作內容和需要的能力,可能是天差地遠跟南轅北轍。」
首先,公司在產品/服務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時,BD 做的事就完全不一樣。
產品/服務的生命周期依序可以分成:導入期、成長期、成熟期、衰退期等四個階段。
接著我們就來看看,在這四個不同階段中, BD 分別的工作任務是什麼吧。
1.導入期
這個階段,產品/服務還沒有達到 PMF,正處於邊調整,邊找尋市場中正確的客戶的時期。
註: PMF = product-market-fit,意思是產品與市場契合。產品達成PMF 之前最重要的任務是從一小部分早期使用者那裡獲得回饋,並以最低成本持續改進產品。
這時的 BD,主要要去驗證產品與市場的契合度。
他必須要盡快的找到自家產品的市場定位,確認我們推出的產品/服務,確實可以滿足市場需求,而且有願意使用或付費的客戶。
這時的 BD,會不斷的聯絡目標客戶,說服客戶購買或試用。在服務過程持續挖掘客戶的痛點、蒐集客戶需求。
得到這些資訊後,再回過頭去要求內部修正產品,再持續開發下一名客戶,進行這個產品驗證優化的循環。
2.成長期
這時期,通常已確認產品有達到 PMF,這時業績和用戶數通常會開始逐步成長。
而看到有利可圖的題目,市場上可能很快就會有其他競品出現,這時要把握時間,在競品出現前,追求更大量的用戶或營收成長。
這時的 BD,一方面的重點是要能夠將成功開發經驗複製給其他人。
因為在確定 PMF 後,公司一般都會組建業務團隊,個別針對不同地區、產業來進行開發。
所以 BD 必須要能夠把成功經驗傳承交接給首批業務團隊,讓業務團隊開始運作,每月可以穩定地幫公司帶進收入來。
另一方面要能讓營收有非線性成長,也就是指數型的成長。
成長的方法有很多種,可能透過媒體曝光、異業結盟合作、找大型品牌客戶、鎖定垂直產業等不同策略⋯⋯
這主要會視產業型態不同,還有 BD 個人的技能,來選擇對應的策略。
不過選擇策略時,會有個大重點就是,要能好好槓桿手中已有的資源,加倍放大品牌聲量及在市場中的影響力。
3.成熟期
這個階段,市場中的競爭者數量增加,各項指標的成長也趨緩了,不論用戶、營收都可能被其他競品瓜分走,市場逐步趨向飽和。
有些企業因為這部分的營收佔比太大不能放,所以會一直追加資源拼命死守。有些企業會以最低資源投入繼續維持營運,但大部分資源,會轉去發展其他的新機會,端看企業策略而定。
這時的 BD,主要是要識別出產品/服務跟競品之間有什麼差異化,因為唯有差異化,才會是最強的護城河,讓客戶離不開你,也可以用最小資源來維持企業的營收和運作。
再來就是能夠更深度理解手中的資源,也知道如何去應用,將既有的產品/服務延伸至新市場,或是發掘原有市場中客戶的需求,提供他們所需要的新產品/服務來提高客單價,這也是發展新商業模式的雛型。
4.衰退期
這個階段,企業各個面向的數據,都是呈現跳水式的下落,這時其實已經很難再拉回頹勢了。
這時企業通常會盤點手中產品/服務最終的殘餘價值,如果有利潤特別好的產品/服務,那會只留下這些產品/服務來,如果發現手中的產品/服務利潤都不太好,也沒有挽回的機會了,就會開始砍人、縮編,只提供既有客戶最低程度的服務,以免造成更大的虧損。
這時的 BD,很可能會轉為客戶經理,按合約內容服務既有客戶,也就是固守手中的產品/服務,也有可能就是慢慢等公司宣佈產品/服務的終止營運。
但如果公司發現的早,手中也還有資源,BD 勢必會負責探索第二曲線,這時就會回到新產品/服務的導入期,所以很有可能一方面服務原有客戶,一方面發展新的商業模式,接觸新客戶。
這四個階段,其實並不會有非常明確的分界點,應該更像是數據走勢的斜率變化,不斷加速成長和成長趨緩,身在其中是一定會有很明顯的感覺的(詳下圖)。

結論
相信你也看到,同樣是做 BD,在負責的產品/服務處於不同階段時, BD 做的事情,差異其實是很大的:
- 導入期,做的事會有點像業務+ 行銷 + 產品經理
- 成長期,會很需要業務主管 + 行銷 + 客戶成功的技能
- 成熟期,會像是個幕僚的角色,善於分析數據和制定策略和方向
- 衰退期,一方面是客服,另一方面又像是創業家要同時發展新業務
所以最終我建議這位朋友,可以先分析公司的產品/服務處在什麼階段,然後再去思考,他是否擅長這些所需的技能。
當然我也跟他分享,除了公司產品/服務目前的階段,每個產品/服務都一定會走過這四個階段,他可以再去思考自己喜不喜歡每個階段要做的事,再進一步判斷自己的能力可否勝任。
因為能力其實都是可以透過學習而得到的,當下加入公司時,只要有一定的優勢可以做好手上的工作並生存下來,其他能力可以再慢慢養成,透過這樣的脈絡,最後才能得出他的答案來。
以上分享一些 BD 在不同產品/服務發展階段的主要任務差異,較多是迪哥的個人經驗與心得整理歸納出來的,有不同看法,歡迎留言指教或討論。
嗨迪哥
我是Grace.在一間新創社會企業服務,因職務需求開始擔任BD的角色。最近在工作上遇到各種瓶頸,很感謝您的文章分享。
新創BD,針對「快速驗證產品與市場契合度」正是我現在面臨的處境,究竟是產品沒人要,還是我不會賣,還是一直沒有達到客戶付費的痛點。
有機會期能多交流學習
LikeLike